无锡人百科 >>所属分类 >> 艺术领域   

标签: 华彦钧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基本介绍编辑本段回目录

华彦钧华彦钧(名家介绍),又名阿炳(1893-1950),江苏无锡人。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4岁丧母,21岁患眼疾,35岁双目失明,早年曾当过道士。由于和民间艺人切磋技艺并用民间音乐改造道教音乐,因而被逐出道教,成为街头流浪艺人。

个人经历编辑本段回目录

1950年夏天,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学家杨荫浏与曹安和携带着一台进口的钢丝录音机来到无锡,找到了当地有名的民间艺人——“瞎子阿炳”,要为他的演奏录音。当两位专家说明来意后,阿炳回答说:“我已经有两年不演奏乐器,我的技术荒疏了,我的乐器一件也不能用了。”据传,两年前曾有老鼠咬断了阿炳的琴弦,作为盲人生活在黑暗中的阿炳认为是“上天”对他的惩罚,即放弃了演奏。杨荫浏先生听说后立刻为阿炳购买了二胡和琵琶,与曹安和一起好言相劝,阿炳终于同意了演奏。他说:“我荒疏得太久了,让我在家里练上三天再演奏吧。”三天后,两位专家录下了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等三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
  
第二年,杨、曹两位专家再次到无锡拜访阿炳的时候,这位饱经沧桑的艺人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六首乐曲也成了绝唱。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阿炳没有被人们所忘记,他的名字已经由无锡传到了北京,传遍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阿炳在民间编辑本段回目录

华彦钧阿炳是这位艺人的乳名,他的姓名叫“华彦钧”(1893?-1950),是江苏省无锡东亭人,是当地“雷尊殿”一位道士——华清和的儿子。华清和名号为“华雪梅”,擅长演奏二胡三弦琵琶等乐器;其中,以琵琶演奏最为精通。
  
华彦钧4岁丧母,随父亲在道观里学习音乐演奏;20岁时,父亲患病去世;21岁时患了眼病,35岁双目失明;因社会动乱、生活无着,道产卖空,他无法再做道士,只得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
  
华彦钧天资聪颖,自小学习十分刻苦。冬天,为了弹好琵琶,他用冰块摩擦双手锻炼指功;夏夜,他在练二胡时将双脚泡在水里,以防蚊虫的叮咬;真可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正由于这种勤学苦练,他在13岁时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16岁时已得到了无锡道教界的一致公认。此后,华彦钧不顾父亲和道教长辈们的指责,沉迷于与浪迹天涯的民间艺人的交流和切磋之中,并由此广泛学习了各地丰富的民间音乐。
  
华彦钧的民族器乐演奏植根于深切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民族底蕴,它能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从民间艺术遗产中超凡脱俗,创作、改编、演奏出与时代息息相关的作品。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曾在街头编唱过《汉奸的下场》等小调;他著名的二胡曲《听松》以南宋名将岳飞抗金的史实寄托了对民族解放的期望。在抗战胜利以后,他又编唱了《前走狼,后走虎》等在街头演唱,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进行了揭露和抨击。他这种新闻活报式的艺术创作和表演,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民主意识。
  
华彦钧在二胡、琵琶等艺术作品中体现了相当高的艺术造诣,但他留下的只有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亲传的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被收入了1956年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阿炳曲集》,成为中国近现代民间音乐研究的宝贵遗产。

作品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华彦钧《二泉映月》:无锡惠山二泉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称,是阿炳常去游玩的地方。他双目失明后,才奏出《二泉映月》一曲,用音乐形象来描绘他想象中的旧时曾目睹的美丽风景,而他当时所感到的却是漆黑一片,这就使得他在婉转优美的旋律中,时时流露出伤感怆凉的情调。 关于《二泉映月》曲名的由来,祝世匡先生有这样一段重要的回忆:当年录音后,杨荫浏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亭上拉。”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说:“光名《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粤曲里有《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抄袭得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当即点头同意。《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下来了。
  
《听松》:乐曲描写宋代伟大的爱国将领岳飞,率领义勇军士,进行卫国战争的故事。阿炳在此曲中间寄托着抗战胜利的心情。乐曲个性鲜明坚强,引子气魄阔大,一、二、三段都满含着不平凡的情调和结构,成功地抒写了奋斗的勇气和胜利的把握。阿炳在二胡上用的是老弦和中弦,声音特别浓厚有力。
  
《寒春风曲》:这是阿炳又一首二胡曲子。阿炳自己说是道家失传了的《梵音》曲调而杨荫柳先生研究的结果是阿炳自己的作品,从曲名看是描写春天所吹寒冷的风,从乐曲本身让人感受到的是被压迫的沉重的唉叹和对光明的无限向往。
  
《大浪淘沙》:据阿炳生前所言,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弹奏,而加进了琵琶的技术的。此曲经杨荫柳、曹安和二位先生录音并记谱才得以保存下来。乐曲结构紧凑,共分三段,音乐情绪从原来的深沉忧怨发展到活泼有力最后在充满乐观和自信的乐声中结束。
  
《龙船》:原是民间所流行的一个琵琶曲调。乐曲中琵琶的弹奏是模仿端午节民间比赛龙船时,龙船上的罗鼓声与歌唱声。开头是模鼓,中间为好戏段,每段是一个民歌或一段器乐曲调,各段之间,又夹进模仿罗鼓的部分。
  
《昭君出塞》:这是阿炳父亲华雪梅亲传的琵琶曲,与《昭君怨》及《塞上曲》没有相似之处。

华彦钧二胡演奏艺术的风格与特点编辑本段回目录

民间音乐家华彦钧(1893-1950),江苏省无锡市东亭小四房人。他自幼在音乐上受到父亲(无锡雷尊殿当家道士华清和)的严格训练,深入学习与掌握了道教科仪音乐和当地的民间音乐。以后,他又广泛地学习和接触了江南一带的民间歌曲和地方戏曲音乐,掌握了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奠定了自己艺术创造深厚的传统素养与基础。华彦钧中年时,因病双目失明,社会动乱,生活无着,开始了流浪卖艺生涯。华彦钧饱尝了劳动人民的辛酸痛楚,受尽了权势们的欺凌,个人生活的苦难遭遇和民间艺人在社会的低下地位,使他的情感与社会底层人民更加接近,这对华彦钧的艺术创作与音乐风格特点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华彦钧
 
华彦钧的演奏是他音乐风格特点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华彦钧的二胡演奏是感人至深的,他的艺术修养渊博,技巧精湛高超,细腻深刻,潇洒磅礴,在当时是非常突出的。
 
首先,华彦钧演奏的风格与特点,体现在他使用二胡的形制与定弦法上。华彦钧继承的是我国民间"托音胡琴"的形制与定弦方法。即二胡的两根弦使用中弦(外弦)与老弦(里弦),演奏小工调(宫=D)乐曲时,其弦法是sol-re弦(a-e1);演奏正宫调(宫=G)乐曲时,其弦法是do-sol弦(g-d1)。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均运用的这种弦法。这种弦法的特点是比民间二胡另一种形制与定弦方法"主音胡琴"低五度("主音胡琴"定弦为d1-a1)。同样演奏正宫调乐曲,由于二胡形制与定弦音高的差异,"托音胡琴"用do-sol弦,"主音胡琴"用sol-re弦,在二胡旋法进行上亦形成较大差异,演奏"托音胡琴"乐曲比"主音胡琴"更为低沉厚重。特别是"托音胡琴"里弦空弦音(全曲最低音)的频繁使用,创造了独特的旋律风格特点。 
 
华彦钧其次,在演奏方面,华彦钧二胡演奏右手的弓法,以短弓见长,多一字一弓。音量饱满,坚实有力,这与他用的弦比较粗和经常在室外演奏有关。华彦钧对二胡连弓用的不多,但用得极有特点,往往是由弱拍进入强拍,形成弓法上的切分进行。这种弓法进行破坏了原节拍有规则的力度变化,有助于表现乐曲中激愤不安的情绪。
 
华彦钧二胡演奏左手的指法,最大特点是对民间演奏中定把滑音的发展运用。他把民间常用的食指、中指滑音的演奏推进了一步,以丰富、加深旋律的感染力。如《二泉映月》,旋律音g2不用四指,而用食指滑音,使旋律进行丰满有力,增添了旋律的活力。除了食指滑音的应用外,在《寒春风曲》里,中指滑音的运用,配合里弦较柔和、低暗的音色,获得独特的艺术效果。
 
华彦钧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乐曲的感情,在民间器乐演奏的基础上,对二胡演奏技术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打破了旧的传统演奏技法的局限,突破了江南民间的演奏习惯,丰富了二胡演奏的表现能力。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陶虹 下一篇瞎子阿炳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无锡人
无锡人
超级管理员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